四千二百一十九章 青年科研人员的“创新实验室”-《军工科技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陈博士眼睛一亮:“李工看得懂这个?我们确实融合了量子计算的思路,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速度比传统算法快300倍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军车的路径规划系统正头疼这个。”李哲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,“复杂地形下,既要避障又要省油,算法总卡壳。你们这模型能不能适配?”

    “明天让算法组跟你对接。”吴浩笑着说,“‘昆仑’有个模块化接口,能直接嫁接外部系统,军车、舰艇、无人机都能兼容。”

    研发中心的深处,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环形屏幕争论。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流,间或跳出无人机群的模拟动画。“他们在优化蜂群的动态补位算法。”吴浩解释道,“昨天演示时发现,极端电磁干扰下,有2%的概率出现指挥延迟,这群孩子熬了通宵改代码。”

    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抬头看见吴浩,举着咖啡杯喊道:“吴总,刚测了新方案,延迟降到0.3秒了!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吴浩冲她比了个大拇指,“但别高兴太早,周院士在这儿呢,他当年搞导弹制导,误差超过一米都睡不着觉。”

    周院士笑着摆手:“年轻人有这股劲就好。我们那时候靠算盘敲数据,现在你们用AI,工具变了,但较真的劲儿不能变。”他看着屏幕上的无人机群,忽然问,“这算法能民用吗?比如森林防火?”

    “已经在用了。”陈博士调出一组视频,“上个月内蒙古草原火灾,我们派了50架无人机,靠这套算法自动划分灭火区域,比人工调度快了两个小时,减少了3000亩损失。”

    离开研发中心时,王总忽然驻足:“小吴,你们这AI系统,能不能帮我们优化军品供应链?现在零件库存总是要么积压要么短缺。”

    “下个月派团队去你们那调研。”吴浩递给他一份资料,“‘昆仑’的供应链优化模块,在我们基地试了半年,库存周转率提高58%,你们要是用得上,算是军民融合的又一个案例。”

    夕阳将戈壁染成琥珀色时,考察团来到了青年创新工作室。这座由旧仓库改造的空间里,墙面上贴满了思维导图,角落里堆着3D打印的零件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台拆开的无人机争论不休。
    第(2/3)页